“薛法官,刘老师,陪审员老师,感谢你们让我们一家三口和好,今天中午我们一定要请你们吃饭!”小刘的父母热情地邀请合议庭成员和心理专家刘跃丽老师共进午餐。看着一家三口的脸上洋溢着放松的笑容,我们婉言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向他们送上了美好祝福。然而,看着现在的场景,这还是几个月前挥刀相向的父子、三个小时前互不理睬的夫妻、昨晚吵到半夜的一家三口吗?
故事从2015年说起,一直在家照顾小刘的母亲,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在外承包保洁工程,因为回款不及时,欠下了不少的外债,然而因为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小刘的父亲并不知情。去年11月,因为债权人上门要账,导致小刘的父母发生冲突,小刘的父亲打了小刘的母亲一巴掌,正上初三的小刘冲到厨房拿刀指向父亲,希望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去保护母亲,让母亲不被伤害。此后,小刘被裹挟在父母的矛盾里无力自拔,上课睡觉、不想上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小刘的父亲在震惊、无奈之余,起诉至法院,要求与小刘的母亲离婚,希望借助离婚,让小刘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婚姻家庭考试的答卷分析,薛法官发现小刘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在家呆的时间较少,与小刘的母亲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导致小刘的母亲对小刘的父亲也充满了怨气。通过调解,小刘的父亲不相信小刘的母亲已经归还了大部分外债,也不相信现在已经没有债权人上门了,更不相信不会对小刘再造成任何影响,坚持要求离婚。而小刘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倾诉小刘因为父母要离婚导致情绪不稳,成绩从年级前十名降到现在的倒数,考高中毫无希望。考虑到小刘的特殊情况,在婚姻家庭考卷的基础上,薛法官为小刘家延伸设计出“你了解孩子吗”以及“孩子眼中的父母”试卷,希望小刘及父母能冷静地梳理和对待彼此之间的情感和矛盾。此外,薛法官还求助我院去年聘任的心理专家,约时间对小刘及父母做一次心理疏导。
通过对小刘的潜能测试和心理疏导,心理专家刘跃丽老师发现小刘的实力比父母预期的都要高,奖励了小刘一个大大的拥抱,引导小刘不要参与父母的矛盾,学会接受父母的不完美、甚至离婚,而要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在对小刘的父母的心理疏导中,心理专家让小刘的父母看了小刘书写的“你了解孩子吗”的正确答案和“孩子眼中的父母”的答卷,小刘的父母认识到对孩子的了解不足,表示愿意为小刘的健康成长放下分歧,改善夫妻关系。但是,小刘的母亲还有些疑虑,担心小刘的父亲回家居住时会和小刘发生冲突,要求小刘的父亲不要回家,避开这两个月的关键期。适时地,薛法官递上了在疏导过程中为小刘一家三口草拟的“和谐家庭公约”,约定禁止家庭成员在发生矛盾时采取暴力行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一次只沟通一个问题;沟通时,要准确、正面表达感觉和要求,耐心倾听,声音柔和,不要使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对方的人格;有气不能砸东西,如果要出气,只能吃东西,实在手痒就只能砸枕头;有过错方立刻道歉,无过错方在对方“补偿”并道歉后,及时原谅;及时肯定、表扬、感激对方及家人的付出;多花时间在一起,增进感情和交流。薛法官希望一家三口能遵守约定、和平共处。小刘的父母和小刘表示同意,并迅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小刘的父亲用力地拥抱了自己的儿子,告诉儿子自己很爱他,小刘的母亲也激动地上前拥抱,小刘一直绷着的脸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看着一家三口温馨相拥的场景,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纷纷为他们送上叮咛和祝福。
通过这个案件的审理,薛法官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理想的家庭,不是不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应该是一个具有修复冲突、修复问题、修复感情能力的家庭。生活中常常有诸多的不如意、不快乐而导致家人之间缺少理解、缺少沟通。矛盾出现时,按照习惯的做法是抱怨、指责、谩骂甚至打架,不断地加剧家庭的冲突,伤害彼此的感情,最终导致来法院起诉离婚。离婚案件一经法院受理,就像病人进了ICU重症监护一样,能挽回生命的数量虽然有限,但是法官和医生一样,仍在想方设法努力救治尚未死亡的婚姻和问题家庭,采取多元化解的方式进行调解,并通过引入心理专家介入的机制,注重疏导当事人的情绪,修复情感利益,让当事人尽量调解和好,促进家庭和睦,从而培育良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