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无论个人、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但当今社会因缺乏诚信导致“打官司”的有增无减,尤为突出的是民间借贷案件的持续增长。2015年未央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受理民间借贷纠纷455件,2018年1至6月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85件,位居各类民事案件榜首。
为引导人民群众理性借贷,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2018年8月28日上午10时,未央法院民一庭庭长宗晓嵘担任审判长,采取网络同步直播的形式,公开开庭审理了席某诉黄某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并邀请了15名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旁听。
被告黄某某于2016年11月向原告席某借款500万元,期限1年,约定年息20%。黄某某借款后,未按照约定时间向席某偿还借款,原告无奈诉至法院。庭审中,被告对借款的事实予以认可,但称其目前因经济困难无法偿还。
庭审结束后,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民一庭庭长宗晓嵘和审判员李涛与代表委员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宗晓嵘庭长表示,之所以选择法律关系简单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网络直播,首先是人民法院对出借人进行风险提示,起到预防教育作用;其次说明法院审理看似简单的“欠账还钱”案件并非一帆风顺,审判实践中有大量的借款人“消失了”,法官打电话空号,发特快专递被退回,上门找人早已搬家,最后只能通过报纸公告送达审理。即便人找见了,传票领了,开庭却不到庭。对到庭承认欠款属实的,也是没钱偿还,主动履行的寥寥无几。法院虽尽了全力但仍未能兑现原告的权益,也引起一部分当事人的不满。因此,法院希望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引起人民群众的警戒,捂好自己的“钱袋子”,在出借时最好设置抵押,慎重借贷,更不要被花言巧语欺骗,为贪图高息导致血本无归。
各位代表和委员们对法院的使命担当表示赞许,中核五二四厂王巧红代表提出,据她所知,大多数出借人都是奔着高息去的,希望人民法院能多带着一些案子到社区、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庭,宣传法律规定,加大不守信用人的惩处力度;谭家街道政协委员郑达星提出,做企业的拆借资金往往靠个人信誉,但因法律意识淡薄,许多借款没有凭证,借款人不守信誉连起诉都难,法院倡导诚实守信很有必要。区人大法制委夏社平主任最后说,这些本不该打官司的事情,因为一方不守信用,最后都要由法院解决,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树立诚信的社会风气人人有责,希望代表委员们能借参加旁听案件的契机,做好辖区的义务宣传员,广而告之,和法院一道承担起诚实守信的捍卫者,传递文明。
维护诚信是未央区人民法院民一庭争创“平安鼎”活动的其中一个主题。由于该庭审理的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件,便确定了“诚信、温暖、秩序”三个主题,对应民间借贷、二手房买卖、赡养、分家析产、物业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八类案由,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庭审直播、现场开庭、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普法宣传和主题引导,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争创“平安鼎”承担起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