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未央法院三桥法庭利用视频连线审理一起涉外离婚案时,探索专业翻译人员加入庭审,更好地满足了办案人员、涉案人员的翻译需求,维护了外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成当庭调解,助力审判加速度,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
原告肖某与被告迪让(印尼公民)通过朋友介绍相识,于2010年在陕西省民政厅登记结婚。婚初夫妻感情尚可,并育有一女。因夫妻双方性格、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经常为家庭琐事引发争吵。2016年3月19日,原告肖某带女儿回国,与被告分居至今。原告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与被告离婚。
承办法官接收该案后,考虑到涉外案件存在的实地送达难、沟通交流难等情况,首先通知原告肖某来到法庭了解案情。在沟通过程中,肖某提到被告迪让能够听懂简单的汉语。为了确定被告的真实意思表示,承办法官尝试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与被告进行沟通。在接通视频后,由于被告迪让不了解中国的诉讼程序,对于法官的提问比较抗拒,沟通陷入了困境。之后,承办法官积极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联系,希望获得校方的帮助。校方在了解到案情需要后,及时委派学校印尼语专业的教师,协助承办法官处理该案。在正式开庭之前,翻译人员将自己的翻译证书、学历学位证书、留学证明向被告迪让进行了展示,获得了被告的认可,有效缓解了被告的抵触情绪。于是,法官趁热打铁,通过翻译人员向被告释明,鉴于目前两人生活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差异较大,且双方均无共同的意愿,夫妻感情难以继续维系,同时为了女儿的成长及生活便利,希望被告能够妥善处理此事。在承办法官的反复劝说下,被告迪让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愿意协商解决。开庭当天,通过视频连线,翻译人员在旁同步翻译,法官在线主持调解,双方当场达成同意离婚的调解意见,整个庭审过程不到1个小时。
面对涉外案件,语言问题常常是摆在承办法官面前的难题,但通过专业翻译人员的加入,既满足了办案人员、涉案人员的翻译需求,也展现了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