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导致她陷入抑郁的泥沼无法自拔,主动要求解散家庭。长期的负面情绪让她对法官猜疑、对生活焦虑、对他人职责……面对这样一起棘手的案件,未央法官通过抽丝剥茧般的梳理,如沐春风般的疏导,帮助情绪低迷的她最终迎来新生。
【案情简介】
原告李某、被告王某自由恋爱后结婚,婚后生一子王小某,现就读于某校高中二年级。共同生活期间,李某与王某因为家庭琐事经常争执,夫妻关系日益淡漠,李某患了抑郁症,与王某关系更加恶化。面对抑郁的妻子、千疮百孔的婚姻,王某借机申请到国外工作,直接逃避矛盾。2014年起,李某曾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未得到支持。2019年1月,李某再次诉至法院,要求与王某离婚,儿子王小某由其抚养并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案件处理】
本案由张家堡法庭承担婚姻家庭改革任务的薛敏丹法官承办。案件在送达应诉材料时就遇到问题,每次打电话给王某,其都借口工作忙走不开,拒绝到庭领取传票,更拒绝提供邮寄送达的地址。向李某询问王某的地址时,李某称王某今年春节已回到西安。由于王某的不配合,致使诉讼材料无法送达,案件审理无法顺利进行。在此情况下,李某不但不理解,反而认为法官不能尽快为其解决问题,对薛法官无端猜疑指责。
薛法官耐心地倾听李某对王某的控诉后,发现了他们之间的问题:多年以来家庭矛盾未得到妥善解决,李某本人性格多愁且敏感,身患多种疾病,因治病又导致经济紧张,而对王某而言,不管在情感还是经济方面,都无力解决或承担,只得选择消极的对抗——不辩解、不配合。尤其是听到李某说17岁的儿子性格越来越内向,现在都不愿意出门了,精神几近崩溃,薛法官首先肯定李某这么多年一个人带孩子的辛苦和不易,表示理解其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对爱和幸福的渴望,并利用自己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李某郁结的情绪进行了疏导,并诚恳地告知她:如果王某不出庭将会导致部分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如仅就离婚和孩子抚养问题作出处理,财产和债务将成为遗留问题时,李某最终为自己偏激的言行向法官道歉,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法院工作,查找被告的下落。
之后,薛法官又多次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王某,表达了对其工作不易的理解,鼓励其勇敢面对即将解体的婚姻,妥善处理家庭矛盾,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薛法官的理解和信任,给了王某极大的勇气,其终于同意如期到庭。
在庭审中,原、被告均同意离婚,对于婚后贷款购买的房屋,待贷款还清后过户至孩子名下。但双方对孩子的抚养权相持不下,调解陷入僵局。考虑到双方的夫妻感情虽已破裂,但对孩子的感情都很深厚,薛法官建议李某与王某考虑到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内向、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的感受,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面对父母就要离婚,三口之家即将瓦解的情形,对法庭询问自己愿意随父亲还是母亲生活,会如何回答?这件事会对自己的学业和情绪产生什么影响?原、被告低头沉默不语,薛法官又列举一些相似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
最终,原、被告相互理解、相互谦让,达成一致意见:孩子由被告王某抚养。领取调解书后,李某将孩子的生活习惯详细告知被告,叮嘱其调整工作重心,多陪陪孩子。王某也表示,从孩子身心健康考虑,希望李某能持续给予关心,他也会让孩子多去看望李某。至此,纠缠5年的家庭矛盾得以顺利解决,原、被告如释重负。
【法官寄语】
情绪本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当负面情绪积攒太多时,就会爆发,继而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即使是最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不管是“念头”,还是“冲动”,都是属于情绪的范畴。所以,管理情绪是夫妻双方都需要学习和践行的课程。处理离婚纠纷,不仅仅要解决当事人的法律问题,也要解决其情绪问题。处理情绪最重要的原则是“看见,即疗愈”。在情绪来临的那一刻,按个“暂停键”,做个深呼吸,看看自己或对方情绪产生的原因,看看自己或对方的哪些渴望没有被满足或者哪些旧伤所引起。必要的时候,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努力成就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