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扩大适用简易程序范围,近日,未央法院民二庭法官付蕾将案件筛查与微信庭前会议相结合,对案件进行深度“诊断”后,适用简易程序成功审结两起标的额为200余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原告广州某公司与被告西安某公司签订了两份钢材买卖合同,约定由其向被告供应钢材。合同签订后,原告依约向被告提供钢材,但被告却一直未支付货款,加之疫情影响,导致原告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给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原告诉至未央法院,要求被告支付货款200余万元。
该案受理后,主审法官付蕾迅速建立微信群,通过线上召开庭前会议,并组织双方交换证据、发表意见。被告称原告未按约定时间供应货物,致其工期延误,故提出反诉,要求原告赔偿经济损失后再支付货款。
付蕾法官考虑到,原告公司住所地在广州,受疫情影响,无法前来参加庭审,且急需资金复工复产。而该案属事实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件,且诉讼标的额较大,如果直接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周期较长。为降低诉讼成本,提升审判质效,她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经过多次微信庭前会议,协调双方反复磋商,在确定被告抗辩事由不能成立的前提下,付蕾法官因势利导进行了调解。最终,被告同意立即向原告支付全部货款。
收到货款后,原告公司法定代表人感激地说:“虽然我们远在广州,没想到刚复工就收到了货款,盘活了资金,真是个好兆头,谢谢古城西安的法官……”
扩大适用简易程序范围,可大幅度缩短案件审理周期,使繁案变简、简案变快,有助于提升审判效率。但如何精准把握“扩大”的尺度,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重要课题。民二庭立足审判职能,着眼发展大局,坚持“一案一策”,推出的“微信庭前会议+推广简易程序”就成为解决该难题的新路径之一。该模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案情,归纳争议焦点,还打破了推进改革试点进程中的传统思维定式,让大额标的不再成为简易程序适用上的“拦路虎”,更为推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