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既是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审判质效,未央法院速裁审判庭积极推进速裁工作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未央特色的改革“新模式”。
源头分流+团队分工,为“双轨制”分流提速
每天上午8时30分,该庭的内勤都会与立案庭进行对接,负责人郭丽华再与当天分到案件的法官进行筛选,这就是案件分流“双轨制”,即在立案环节首次筛选后,分流至速裁团队,速裁法官在5个工作日内对案件从事实、法律适用、送达、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能快审速结的案件登记造册,立即审理,其余案件则退回立案庭,重新分流至其他法官手中。
“虽然‘双轨制’分流多了一道程序,看似繁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准确挑选简案上使了巧劲,让案件从立案初期就实现了繁简分流、快慢分区。”郭丽华说道。
在全院“双轨制”分流的大循环下,该庭内部也有小循环,从立案庭转来的案件由各法官团队轮流挑案,由人民陪审员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的案件直接交由法官助理制作调解笔录,再由法官确认后制作调解书,反之则会进入庭审程序。人民陪审员与法官配合互补,让专业法律知识和群众工作能力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年轻法官成长,更提高了案件调撤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该庭成立并运行以来,郭丽华法官结案308件,杨若嘉法官结案288件,焦秋景法官结案273件,呼延莉法官结案77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庭受理案件1078件,结案621件,其中调撤结案523件,调撤率达84.2%。
小额诉讼+简易程序,让简案快审加速超车
“执业这么多年,还从来没经历过这么快的庭审。”某律师激动地说。3月24日,杨若嘉法官适用小额诉讼程序,41分钟就完成了一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书送达,小额诉讼程序与表格式裁判文书、电子送达有机结合、运行流畅。
“基于‘门诊式’审判模式的特点,为进一步提升结案速度,我们推行了‘小额诉讼程序+要素式审判+要素式判决’的极速审理模式。”提起小额诉讼程序,郭丽华有说不完的“秘方”。无论是小额诉讼与要素式审判的衔接,还是裁判文书“瘦身”,她们都运用自如。3月30日下午,焦秋景法官审理一起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双方当事人约定适用的小额诉讼程序,仅用时30分钟就成功调解。
小额诉讼程序规范适用,离不开制度保障。该庭制定了《关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相关问题的操作指引》《小额诉讼文书模板》《小额诉讼程序告知书》《当事人同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确认书》《小额诉讼程序常见问题解答》,让法官有章可循。同时还印制了《法庭纪律告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与应诉材料一并送达,庭审时经询问可不再另行宣读。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了诉讼程序,提高了庭审效率。仅今年,该庭已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40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686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86.2% ,平均每个庭审用时38分钟。
电子送达+在线庭审,促案件提质增效
1月16日下午17时,随着当事人确认签收,我院在全省率先实现调解书电子送达。《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方案》下发后,该庭制作了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专门设置了“是否同意以电子方式送达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版块,当事人只需填写电子邮箱、QQ号、传真号等,即可通过电子送达,并发送短信提示其查看结果,避免了来回奔波。
疫情防控期间,当事人无法到庭参加诉讼,该庭将审判活动转移至“线上”,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云端”。目前,已在线庭审理案件232件,电子送达裁判文书541份。
创新让审判工作倍增活力。将智慧法院建设与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该庭在工作模式和制度上不断创新,在助力结案“加速度”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