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对,现在通过支付宝向原告转5000元表示我的诚意,剩下的2.5万元请再给我点时间,我会尽快还上的”。 30秒后,“叮”的一声,原告张某手机提示收到转账。20分钟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样的速度与效果,来自于未央法院高铁新城人民法庭副庭长方圆主持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的调解现场。
原告张某与被告何某系老乡,同在西安从事小商品零售生意。2019年6月24日,何某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向张某借款5万元,约定2020年1月1日前归还,并出具借条。后何某偿还了2万元,并表示在1月底前还清余款3万元。但到期后,其未按约定还款,原告张某多次上门催要无果后,诉至未央法院,要求被告何某偿还3万元及逾期利息。
案件受理后,因被告何某拒接电话,法官向其邮寄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且已显示签收,但开庭时间已至,何某却未出庭。法官考虑到,如果缺席审理,可能面临执行难等问题,遂再次尝试拨打何某电话。“幸运”的是,这次他接电话了,其认可欠款的事实,但表示今年生意不好,暂无力偿还。同时称原告多次到老家向其父母催债,且态度恶劣,让他很没面子。
根据多年办案经验,法官认为,被告何某并非存心拒绝还款,而是与原告赌气,案件有很大的调解可能。遂在电话中耐心劝解,并做原告的思想工作,最终促成双方通过“陕西法院微庭审”平台达成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该案圆满化解,是未央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灵活办案方式、推进案件审理“加速度”的一个缩影。不论案情有多复杂、过程又多曲折,哪怕只有一丝调解机会,法官们都不机械办案、不就案办案、不一判了之,而是 树立“审判兼顾执行”理念,根据案件不同类型,通过当事人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释法析理,找准矛盾“症结”,从而“对症下药”,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