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未央法院:24年寻子不言弃,失散家庭终团圆
作者:速裁审判庭 杨晏  发布时间:2020-11-09 09:43:16 打印 字号: | |

“谢谢刘法官,谢谢法院,让我儿子有了家!”一双粗糙、长满老茧的手紧紧握着未央法院刘晓国法官的手,就像攥住了“生”的希望……

故事,还得从24年前说起。

1994年的农忙时节,李阿姨带着5岁的儿子王某在田间劳作时,儿子贪玩不慎走失,自此踏上了长达20多年的寻亲之旅。“那时候我心里就像扎了根刺,痛得很!”回忆起当年孩子走丢的情形,她泪流满面。

多年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李阿姨夫妇都不曾离开原来的地方,日复一日地守着,年复一年地盼着。直到2009年,李阿姨夫妇所在的村面临拆迁改造,虽然儿子已经走失15年有余,但他们心里总想着,万一儿子哪一天又回来了呢?于是,要求在拆迁安置时为儿子留存相应份额,村委会也认可王某的村民身份,但待遇问题需等找回孩子后再商议。

2018年4月,李阿姨夫妇如愿找回了走失多年的儿子,并于2019年7月将王某的户口迁回村里,但关于其村民待遇问题,一直未能与村委会及拆迁安置公司达成一致。为此,李阿姨夫妇多方奔走,但都未能解决。无奈之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村委会及拆迁安置公司诉至未央法院,要求分给儿子65住宅用房及20商业用房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就收到法院的电话,通知他们来法院调解。原来,刘晓国法官凭借着多年的办案经验,敏锐地发现了案件的特殊性,于是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联系,迅速开展调解工作,以便妥善化解矛盾。

李阿姨哽咽着对刘法官说:“我儿子是个苦命娃,被拐到长安区的养父母家后,一场意外导致他存在一定智力障碍,没上过学、也不识字。这些年,我每天都在想他过得好不好,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会碰个好人家,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但很不幸……”说着说着,李阿姨再次泪流不止。“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我无法想象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是什么样的伤害让他变成了这样。我们都是‘失地’农民,这些年为了找孩子,多远都去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加上还要抚养两个小儿子,算是勉强度日。现在大儿子回来了,也到了结婚的年纪,就想让他有个家……”

二被告对原告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关于王某村民待遇问题始终无法协商一致,让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但法官并没有就此放弃,为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他前往村委会、拆迁安置公司及信访部门了解情况。通过多次调查走访,得知在起诉之前,双方曾达成一个调解方案,但因拆迁安置公司内部协调问题导致调解失败。这让法官看到了调解的转机,他立即组织双方继续调解,并邀请信访办、街道办工作人员参与,从情理法多角度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6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同意向王某安置62.64住宅,原告按照成本价支付房款。

“总算是为儿子争取到了补偿,搁在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拿到调解书时,李阿姨紧紧握着刘法官的手连连表示感谢,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50公里不远,是长安到未央的距离;24年很长,是分离到重逢的跨度。一个不幸的孩子,一对一直等待和内疚的父母,在人民法官用心用情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最终的归宿,皆大欢喜、圆满收官。

我想说,别离虽有遗憾,但亲情从来不曾缺失;维权虽有波折,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责任编辑: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