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件快报 > 案件快报
【诉源治理】无袍勇担责 平凡亦有光
作者:未央宫人民法庭 周莹  发布时间:2024-02-01 16:06:09 打印 字号: | |

在法院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端坐法台参与案件审理,不着法袍也甘之如饴;他们来自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阅历丰富存民间智慧;他们架起司法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守护公正更融情于法,他们就是人民陪审员。

近年来,未央法院未央宫法庭聚焦专业化人民陪审员队伍打造,深挖资源潜能,激发内生动力,全庭涌现出多名优秀人民陪审员,其中人民陪审员刘安林更是被陕西省高院和省司法厅联合表彰为全省优秀人民陪审员。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与扎根基层多年的村委委员,来自群众身边的刘安林心怀满腔赤诚、笃行为民之责,在纠纷化解中化身法官的好帮手,也成为了村民邻里间认可的和事佬。

以无袍之身 行陪审之责

“法官,开庭时我注意到,原被告虽已离婚多年,但双方还是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只有在提到孩子时稍有缓解,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试着调解。”作为一起析产继承案件的陪审员,庭审结束后,刘安林主动找到法官商讨调解方案。

这是一起离婚后起诉前妻要求分割其与子女拆迁安置权益的析产继承纠纷。李某作为入赘前妻家的“上门女婿”,婚后因家庭琐事,夫妻双方龃龉不断,常年分居。离婚后,家产分割问题迟迟无法确定,尤其是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归属问题上,双方各执己见。李某认为村里拆迁安置补偿的标准是按人头算的,应当有自己和孩子的一份。前妻王某则坚持李某属于入赘,结婚时也没给彩礼,离婚时就不该分财产。

案件并不复杂,依照政策法规,李某与孩子享有拆迁安置权益,但刘安林认为比一纸判决准确划分财产更重要的是,引导当事人破除有关入赘的陋习理念,并为孩子弥合父母亲情。庭审后,他多次开展调解工作,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关键点,一边从情理出发,劝说双方放下成见,理性看待问题,一边结合案件,详细解读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平衡双方利益。最终,双方达成调解,王某将本属于李某和孩子的拆迁安置补偿款如数返还。

刘安林将每一次参加陪审、化解纠纷、为民服务的工作机会都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陪审工作中坚持庭前阅卷、庭中记录要点、庭后思考总结,以自身丰富社会阅历和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与法官审判思维形成互补,融法于理、融情于法,并主动将调解工作融入诉前、诉中、判后促执全流程,充分发挥自身曾任村干部的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与扎实的群众工作技巧和对拆迁安置政策的了解掌握,巧妙化解纷争。

一年来,他尽职尽责参与陪审工作,先后参审案件13件,他延伸服务开展调解工作,共诉前调解民间借贷纠纷、分家析产纠纷、劳务纠纷等各类民事案件245件,审判质效持续提升,纠纷化解更见实效。

立群众身边 优解纷效能

“老刘,咱村有俩兄弟因界墙问题吵起来了,这事还得你去说道说道。”老刘调解室内,村干部阎某焦急地说道。

为更好地倾听社情民意,拓宽解纷渠道,未央宫法庭在刘安林所在的六村堡街道东风村设立了以其个人姓名命名的“老刘调解室”。调解室设立后,村里人遇到家长里短的小事都会到老刘调解室里坐一坐,得知谁家遇到鸡毛蒜皮的琐事,老刘也会主动前去问一问。

上述纠纷正是因相邻两家的界墙被烧,在新界墙砌筑时,两兄弟中的一方欲将原本不直的界墙重新修正,另一方则认为此举侵占了自家宅基地,故相伴多年、比邻而居的两兄弟就此起了争执。

拥有多年村集体工作经验的刘安林深知,村居内随处可见的界墙,却是极易引发邻里纠纷的导火索,一砖半米都需谨慎。因此,刘安林依托自己在工作中创新探索出的“‘望’见知识盲区、‘闻’到意识淡薄、‘问’询急难愁盼、‘切’入解决锚点 四步“把脉问诊”调解方法,第一时间对该纠纷中两兄弟的宅基地和原界墙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赶往纠纷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开展调解工作。刘安林从歪斜的界墙不仅影响美观,更会增加修建难度,在后续使用中也存在安全隐患为切入点,通过拉家常、谈感情、讲道理,最终促成双方放下隔阂,共同协商界墙修正方案,让兄弟亲情得以延续。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想让双方心服口服,不仅要讲法律,讲情理,更要讲技巧。”刘安林在调解时不仅善做群众工作,更注重对经验技巧和形式方法的总结创新。一年来,“老刘调解室”共化解村民纠纷37件,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高效化解纠纷。

通神经末梢 助源头防治

“庭长,周六我有时间,景区普法我和大家一起去。”

“崔书记,这个月咱们社区的诉源治理活动主题我想好了,可以将上次调解的邻里间房屋漏水纠纷作为基础案例进行展开……”

刘安林紧紧围绕人民陪审员五大职责,不仅努力当好案件审理的“裁判员”、司法公正的“监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群众工作的“联络员”,更立足案件、扎根辖区、深植群众,用情做好法治文化的宣传员。

除在个案的陪审与调解工作中注重对案件当事人的普法释明,作为“驻庭乡贤调解团”与“老刘调解室”的主人翁,刘安林坚持能动司法理念,聚焦矛盾纠纷的源头防治,积极参与法庭内的各类普法宣传活动。无论在社区村居进行交流分享,还是面对问题咨询的邻里村民,亦或是景区景点的特色普法,他都尽力以群众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语言引导群众提高法律意识。他深入探索“溯源头、治未病”的多元形式,主动携案走入社区,与社区调解员联动排查、定期走访,在实践中共成长,在交流中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推动法院与社区诉源治理工作经验的层层传导与完善融合,为诉源治理工作开展贡献坚实力量。2023年,他共参与普法宣传活动26次,在一次次的答民忧、解民惑中点燃群众的学法热情。

“情系千家愁,巧解百姓事”是刘安林为民服务的日常缩影,也是未央宫法庭人民陪审员队伍践行初心的真实写照。未央宫法庭将持续倡导优平台、建机制、挖潜能、聚合力的理念,盘活用好人民陪审员力量,培育塑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群众满意的人民陪审员队伍,筑牢辖区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司法防线。


 
责任编辑:综合办公室